
本期,推送第四篇由淮安区审计局林喆撰写的优秀作品。当思绪回到抗战时期配资论坛,审计人背着沉甸甸的账册,在枪林弹雨中穿梭,守护着每一分军需物资;如今,在没有硝烟的经济战场上,这份坚守从未褪色。让我们一同接过前辈的“账册”,赓续跨越时空的审计担当——
淮安区审计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科
专业技术员 林喆
赓续红色血脉
以伟大抗战精神
引领新时代审计事业前行
展馆内,窗棂间的光渐渐稀薄,黄昏悄然漫上墙壁。展示柜中,一本泛黄的账册静静陈列,纸页卷曲,岁月在上面刻下无数斑驳的痕迹,像蜿蜒的旧伤疤。目光所及,我仿佛触摸到了遥远时光的脉搏——字迹虽已模糊,却仍有一行清晰如铁:“为抗战计,此笔军费务须精核。”我凝视墨痕,恍惚间,烽火中红色审计人伏案的身影浮现眼前,于无声处筑起关乎民族命运的防线。
展开剩余68%回溯历史,抗战烽火正炽之时,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审计在艰难中孕育。1942年,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颁布《审计制度》,这份文件在炮火中辗转送达各根据地。字句如磐:“审核各项开支是否节约,有无浮滥情形。”在物资匮乏的绝境中,这是守护民族命脉的誓言。
冀中平原上,审计员们背负账册,在枪林弹雨中穿梭。他们在破旧农舍、山野窑洞甚至行军途中展开账册,纸张上密布着柴米油盐、军械弹药的数字,每一个数字核实的背后都系着前线将士的温饱与性命。深夜,村中灯尽人眠,唯有那扇小窗映照着他们疲惫却专注的身影,账册如山,算珠轻响,那是另一场无声的搏杀——以忠诚为盾,以责任为矛,在数字的疆场上寸土不让地捍卫抗战根基。
时光荏苒,当硝烟散尽,那份在烽火中淬炼的忠诚与坚韧,已如滚烫的烙印,深深刻进审计事业的骨血。80年代初,审计机关重建,举步维艰。一位曾是太行山“红小鬼”的老审计人叮嘱后辈:“干审计,骨头要硬!当年在炮火里查账都不怕,如今更要守住国家财产的每一道关隘!”朴素话语,千钧之重,穿透岁月风尘,将历史的精神注入新一代血脉。
今天,新时代审计人接过炬火,在没有硝烟却同样关乎国计民生的战场上砥砺前行。
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审计中,审计组连续奋战数周,顶着烈日徒步数公里,实地测量机耕路垫层厚度、生产桥混凝土强度,发现偷工减料问题;运用大数据揪出侵占惠农补贴的基层“微腐败”,使截留资金全数发放到位、应追回资金悉数上缴。账册上那些枯燥的数字,此刻仿佛都拥有了血肉的温度与呼吸——它们不再是纸上符号,而是土地上切实生长出的希望。审计人写道:“数字无言,民生可鉴。忠诚于数字,便是忠诚于民心。”这心声,正是抗战烽火中那“为抗战计”的赤诚在新时代沃土上绽放的新芽。
走出展馆,华灯初上,璀璨如星河。回望那本账册,纸页间仿佛依然回荡着昔日算珠的清脆声响。从战火纷飞年代到今日盛世,审计人的战场在变,对手在变,但“为国而审,为民而计”的初心,如同账册上永不褪色的墨迹,历经沧桑而愈显鲜明。
历史并非仅供凭吊的灰烬,它更是深埋于我们血脉中的火种。一代代审计人以数字为经纬,以忠诚为底色,在算珠的铮铮声里,在跋山涉水的足迹里,默默守护着共和国大厦的根基。这无声的战场,正是抗战精神在和平年代的壮阔延续。那盏不灭的灯火,既照见账册毫厘,也照亮审计人心中永不褪色的旗帜——从烽火账册中升起,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高飘扬。
我们手中的笔,就是今日的枪;我们审计的数据,就是未来的粮。站在新起点,让我们以伟大抗战精神为炬、以红色审计史为镜,锻造政治过硬、本领高强、作风优良的审计铁军,让监督利剑更加锋利,护航发展更加有力,在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,书写无愧于历史、人民与时代的答卷!
注:优秀作品推送顺序为主题征文优秀作品集入选顺序
来 源:市局办公室配资论坛
发布于:北京市日升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